中医治疗风湿病历史已经有上千年,疗效不错,流传的治疗方法多样。中医理论理解风湿病,是人体正气不足或脏腑功能失调,风寒湿热燥等邪为患,痰浊瘀血留滞,引起经脉气血不通不荣,出现以肢体关节疼痛、重着、麻木、肿胀、屈伸不利等,甚则关节变形、肢体痿废或累及脏腑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的总称。风湿中医方法有哪些呢?腿友之家小编为大家详细解答。
除内服中药外,还有针灸、推拿及各种外用疗法。中药治疗风湿病,其遣方用药应遵循一定的法则。因风、寒、湿、热、燥等邪通常是引起本病的外在因素,所以散寒、祛风、除湿、清热、润燥等是风湿病常用的祛邪之法;由于正气虚弱是引起本病的内在因素,因此,和营卫、健脾胃、养气血、补肝肾等是风湿病的常用扶正之法;又由于痹必有瘀,且罹病日久,“湿凝为痰”,痰瘀互结,阻闭经络,深入骨骱,胶结难愈,因而化痰软坚、活血化瘀也是常用之法。由于邪气有偏盛,部位有深浅,体质有强弱,阴阳有盛衰,以及邪气入体后其从化各异,故临床见证,有表里俱病、营卫失和、寒热错杂、虚实并见、痰瘀相兼等不同情况,形成多种复杂证候,临床上就需抓住主证而选不同治疗法则分别治之。
外治方法是治疗风湿病的有效方法。清·吴尚先《理瀹骈义》集历代外治法之大成,曰:“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,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,所异者,法耳”。临证时应依患者不同的病情、体质、地域、经济状况、生活习惯等合理选用。常用的有敷贴疗法、外搽疗法、熏洗疗法、蒸汽疗法、热蜡疗法、药棒疗法、中药离子导入、牵引疗法等等。
针灸疗法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。针刺工具从最早的砭石发展到九针,才有了正式的针法。《灵枢·官针》载:“九针之宜,各有所为,长短大小,各有所施也……病痹气暴发者,取以员利针。病痹气痛而不去者,取以毫针。病在中者,取以长针。病水肿不能通关节者,取以大针。”随着社会的进步,针具、针法都得到了发展,并派生出许多疗法。用于治疗风湿病的针法就有毫针疗法、刺络疗法、火针疗法、温针疗法、皮肤针疗法、头针疗法、耳针疗法、指针疗法、芒针疗法、皮内针疗法、针刀疗法、电针疗法、穴位贴药疗法、穴位磁疗法、穴位激光疗法、挑治疗法、埋线疗法、结扎疗法、穴位药物电离子透入法、腕踝针疗法、足针疗法、手针疗法等等。临证时,要因时、因地、因人制宜,灵活运用选穴原则,合理施针,提高风湿病治疗的临床效果。
痹证是因感受风、寒、湿、热所致,故祛风、散寒、除湿、清热以及舒经通络为治疗痹证的基本原则。现将行、痛、着、热痹的主证、治则及方药分述如下:
(1)行痹
主证:肢体关节酸痛,游走不定,关节屈伸不利,或有恶寒发热,苔薄白,脉浮。
治则:祛风通络,散寒除湿。
方药:疏风通络汤。
防风12克,荆芥12克,羌活12克,独活12克,麻黄10克,桂枝12克,当归15克,秦艽12克,寄生20克,肉桂10克,葛根30克,鸡血藤30克,茯苓12克,生姜6克,大枣10克,甘草6克,水煎服。颈腰丸、败毒丸口服。
(2)着痹
主证:肢体关节重着,酸痛,或有肿胀,痛有定处,手足繁重,活动不便,肌肤麻痹不仁,苔白腻,脉濡缓。
治则:除湿通络,祛风散寒。
方药:除湿通络汤。
薏苡仁30克,芡实20克,黄芪30克,防己12克,萆薢12克,泽泻12克,绞股蓝20克,藤梨根30克,苍术12克,羌活12克,独活12克,防风12克,川乌6克,麻黄12克,桂枝12克,当归15克,川芎12克,甘草6克,水煎服。寄生丸、清浊丸口服。
(3)痛痹
主证:肢体关节疼痛较剧,痛有定处,得热痛减,遇寒痛增,关节不可屈伸,局部皮色不红,触之不热,苔薄白,脉弦紧。
治则:温经散寒,祛风除湿。
方药:温经散寒汤。
乌头6克,肉桂6克,姜黄12克,干姜12克,川椒12克,吴茱萸10克,麻黄12克,芍药30克,甘草6克,黄芪60克,细辛6克,桂枝12克,丹参30克,鸡血藤30克,绞股蓝20克,水煎服。附子丸、附桂丸口服。
(4)热痹
主证:关节疼痛,局部灼热红肿,得冷稍舒,痛不可触,或兼有发热,恶风,口渴,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,苔黄燥,脉滑数。
治则:清热通络,祛风除湿。
方药:清热通络汤。
双花30克,连翘30克,菊花12克,桑叶12克,生石膏30克,络石藤15克,青风藤12克,知母12克,桂枝10克,甘草6克,忍冬藤30克,黄柏12克,海桐皮12克,姜黄12克,威灵仙15克,防己12克,桑枝12克,水煎服。通脉丸、盘龙丸口服。
医学的进步让风湿病变得可控,中医疗法可能只能抑制病情,配合其他方式治疗,回归正常生活问题应该不大。
热门标签: 关节百科